赋得高柳静烽烟

干耸边云古,枝斜独马行。
频年不出塞,但有柳纵横。
薄暮风传角,方春雨洗兵。
呼韩归质日,攀折赠长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高柳静烽烟》是明朝诗人沈守正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解析:

  1. 作者介绍
  • 沈守正,明朝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创作了《赋得高柳静烽烟》。
  1. 诗歌原文
  • 干耸边云古:形容高大的柳树矗立在远方,如同边关的云一般古老而雄伟。
  • 枝斜独马行:描述了柳树的枝条倾斜,好像一匹马独自行走。
  • 频年不出塞:意味着长时间未能进入边塞之地。
  • 但有柳纵横:尽管长时间未出塞,但周围的柳树依旧生长得非常茂盛。
  • 薄暮风传角:傍晚时分,微风中传来号角的声音,似乎在提醒着什么。
  • 方春雨洗兵:春天的雨水似乎在清洗着兵器,象征着战事的平息或准备结束。
  • 呼韩归质日: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如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的日子。
  • 攀折赠长征:可能是用柳树作为礼物,来表达对出征士兵的支持或祝福。
  1. 诗歌鉴赏
  • 《赋得高柳静烽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边疆的风光和士兵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士兵的同情。
  •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诗中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与战乱时期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1. 创作背景
  • 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查证,但可以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1. 文化价值
  • 作为文学作品,《赋得高柳静烽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赋得高柳静烽烟》作为明朝诗人沈守正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和平、友情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