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同安张忍庵通守

东风催雨过淮淝,万户千门曙色微。
渐老只愁朋旧少,逢春不放酒杯稀。
长江绕郡商帆集,远火沿山猎骑归。
惟有忍庵窗外雪,比君高操更清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同安张忍庵通守》是明代诗人李昌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鉴赏等均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以下将对这首诗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创作背景
  • 李昌祺,明江西庐陵人,字昌祺,以字行。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预修《永乐大典》。每遇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吏部郎中,迁广西布政使,坐事谪。
  • 《寄同安张忍庵通守》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和风格推测,可能是在李昌祺被贬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
  1. 作者生平
  • 《寄同安张忍庵通守》反映了李昌祺的文学素养和对友情的珍视。他的仕途经历颇为坎坷,曾因得罪权贵而遭贬,但依然保持文人本色,关注民生疾苦。
  • 李昌祺在明朝末年担任过河南布政使等职,他的政治生涯中充满了曲折,但也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1. 作品鉴赏
  • 《寄同安张忍庵通守》是一首七言律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中的“东风催雨过淮淝”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而“万里长江绕郡商帆集,远火沿山猎骑归”则展现了一幅壮阔的水陆画面。
  • 诗歌通过对友人张忍庵的描绘,表达了对其高洁品格的钦佩和对友情的珍视。李昌祺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季节更迭、人情冷暖的变化,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寄同安张忍庵通守》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是明代诗人李昌祺艺术成就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