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偶至相国僧舍

精蓝创何朝,规制极殊胜。
阎浮罹劫火,无复庄严盛。
惟馀白足僧,短褐露两胫。
我于大雪中,独立偶乘兴。
难寻金布地,颇讶玉为径。
娑婆绝尘翳,似得天眼净。
冷冷梵呗音,细杂铙与磬。
欣然遂忘返,宿留逮昏暝。
乃知向上机,无台亦无镜。
徒劳费辞说,妙在悟自性。
世无毗耶翁,孰拯众生病。
愿言投空门,跏趺事禅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中偶至相国僧舍》是明代诗人李昌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创作于明代。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时代背景:李昌祺的生平与作品创作年代都明确指向明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
  • 个人经历:虽然有关李昌祺的具体生平信息不多,但他作为明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歌原文
  • 诗篇开头“精蓝创何朝,规制极殊胜”描绘了寺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特色与宏伟。
  • “阎浮罹劫火,无复庄严盛”表达了由于战乱等灾难,佛教寺庙遭受破坏,不复往日辉煌。
  • “惟馀白足僧,短褐露两胫”通过对比,展现了在大雪纷飞中僧人朴素的形象。
  • “我于大雪中,独立偶乘兴”透露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中的孤独与闲适。
  • “难寻金布地,颇讶玉为径”反映了诗人对寺院内环境的独特感受,可能是指地面铺满了金箔或玉砌,使得原本应清净的佛堂变得异常豪华。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雪中偶至相国僧舍》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艺术氛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寒冷却充满禅意的世界。
  • 象征寓意:诗中的“白足僧”,象征着简朴、清贫,而“金布地”、“玉为径”则暗示了世俗的繁华与寺院的清净之间的对比。
  1. 文化影响
  • 文学史价值:此诗不仅是李昌祺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反映了明代诗歌的一种审美趋势和艺术追求。
  • 宗教文化:通过对寺院的描述,间接展示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信徒们的精神生活。
  1. 历史意义
  • 宗教变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佛教在历史上的兴衰变迁,以及不同朝代对其影响的变化。
  1. 语言风格
  • 简练明快:整首诗歌语言简练,用词精准,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 意象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雪中偶至相国僧舍》不仅仅是一首诗文作品,它更是明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对于爱好古典文学和诗歌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文化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