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蓝创何朝,规制极殊胜。
阎浮罹劫火,无复庄严盛。
惟馀白足僧,短褐露两胫。
我于大雪中,独立偶乘兴。
难寻金布地,颇讶玉为径。
娑婆绝尘翳,似得天眼净。
冷冷梵呗音,细杂铙与磬。
欣然遂忘返,宿留逮昏暝。
乃知向上机,无台亦无镜。
徒劳费辞说,妙在悟自性。
世无毗耶翁,孰拯众生病。
愿言投空门,跏趺事禅定。
【注释】
- 雪中偶至相国僧舍:在大雪中偶然来到相国的僧舍。
- 精蓝创何朝:精蓝,指僧人居住的寺院。
- 规制极殊胜:规制非常特殊而美好。
- 阎浮罹劫火:阎浮,即南天竺,佛教名词,指印度。
- 无复庄严盛:没有再出现庄严的景象。
- 惟馀白足僧:只有穿着白色布鞋的僧人。
- 短褐露两胫:穿着简陋的衣服露出两腿。
- 我于大雪中,独立偶乘兴:我在大雪中独自站立,偶然间乘兴而来。
- 难寻金布地:很难找到黄金铺设的道路。
- 颇讶玉为径:很惊讶玉石铺成的道路。
- 娑婆绝尘翳:娑婆世界,指尘世,断绝了尘埃遮蔽。
- 似得天眼净:好像得到了清净的天眼。
- 冷冷梵呗音:冷冷的梵呗声。
- 细杂铙与磬:细细的铙和磬的声音。
- 欣然遂忘返:高兴地忘记了返回。
- 宿留逮昏暝:留下住宿直到夜晚降临。
- 乃知向上机,无台亦无镜:才明白到了修行的境界,不需要台座,也不需要镜子。
- 徒劳费辞说,妙在悟自性:徒劳无益地说教,妙处在于领悟本性。
- 世无毗耶翁,孰拯众生病:世间没有像毗耶瞿昙那样的高人,有谁能够拯救众生的疾病。
- 愿言投空门,跏趺事禅定:愿你投入空门,盘腿打坐参悟禅理。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僧人在大雪中的孤独和清静体验。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现在的萧条,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修行者内心的宁静。
第一句“雪中偶至相国僧舍”,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意外地来到了一个和尚的住所。这里的“相国”可能指的是某个寺庙,暗示着诗人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相遇感到惊喜。
第二句“精蓝创何朝”,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场景的背景是一所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佛寺。这一句中的“精蓝”,字面意思是精美的佛房,象征着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第三句“规制极殊胜”,进一步强调了这座佛寺的建筑之美和其与众不同的风格。这里用“规制”一词,既指建筑结构,也象征佛教教义的严谨和深邃。
第四句“阎浮罹劫火”,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末日般的灾难的担忧,以及对佛教所倡导的超越生死观念的思考。这里的“阎浮”是印度的古称,代表了佛教的起源地。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转而关注自己在这个场景中的感受。第五句“无复庄严盛”,意味着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光彩,只剩下一片荒凉。
第六句“惟馀白足僧”,“惟”是只的意思,表示除了那些身穿白色僧衣的僧人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存在。这里的“白足”可能指的是他们的赤脚,象征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纯洁和谦逊。
第七句“短褐露两胫”,进一步描绘了这些僧人朴素的生活状态,他们身着简陋的衣服,露出了赤裸的双脚。这里的“两胫”指的是双腿,强调了他们的贫穷和简朴。
第八句“我于大雪中,独立偶乘兴”,则是诗人自己的感受,他在这个寒冷的大雪中独自站立,偶然间产生了某种愉悦和兴趣。这里的“乘兴”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偶然相遇的珍惜和享受。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描述了诗人在大雪中所见的景象和他内心的感受。第九至十四句详细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和他所感受到的情感。其中,“难寻金布地”和“颇讶玉为径”分别表达了他对金银装饰道路的厌恶和对玉石铺设道路的惊奇;“娑婆绝尘翳”则是对尘世的超脱和摆脱尘埃的渴望;“似得天眼净”则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得到清净心境的期望。
最后两句“冷冷梵呗音,细杂铙与磬”,则是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强调了寂静和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梵呗”是指佛教的经文诵读,而“铙与磬”则是佛教法器,代表着佛教音乐和仪式。
整首诗通过对大雪中偶遇僧人的场景描述,以及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