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凉月淡,絺衣坐肩舆。
洒然尘虑豁,遂即道者庐。
萧条殿廊存,亭轩化荒墟。
山门憩樵农,藓砌鹿豕趍。
霤倾有堕瓦,树伐无遗株。
仙家尚消沉,况乃俗士居。
蓬莱屡清浅,此事谅弗虚。
吾闻至人言,一气运化枢。
莫窥机缄微,孰外定数拘。
通由饥亡命,载以贿丧躯。
荣华岂久在,役智悲群愚。
夏末偶寻洞惠道院
介绍
《夏末偶寻洞惠道院》是明代诗人李昌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在夏末时节偶遇洞穴中一位道人庐舍的所见所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也透露出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原文如下:
晓起凉月淡,絺衣坐肩舆。
洒然尘虑豁,遂即道者庐。
萧条殿廊存,亭轩化荒墟。
山门憩樵农,藓砌鹿豕趋。
霤倾有堕瓦,树伐无遗株。
仙家尚消沉,况乃俗士居。
蓬莱屡清浅,此事谅弗虚。
吾闻至人言,一气运化枢。
诗的开头“晓起凉月淡,絺衣坐肩舆”,描绘了诗人清晨醒来,坐在肩舆上,透过淡淡的月光感受到凉爽的氛围。这里的“絺衣”指的是细密的丝织品制成的衣服,通常用来形容夏末初秋时的穿着。而“坐肩舆”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出行的状态和心境。
接下来的“洒然尘虑豁,遂即道者庐”,表达了诗人在与道人的交流中,心中的杂念被洗涤,心境变得宁静开阔。这里的“洒然”形容诗人内心的一种愉悦和释然,“尘虑”则指世俗的忧虑和困扰。通过这种精神上的转变,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第三句“萧条殿廊存,亭轩化荒墟”,进一步描述了道人庐舍的景象。这里的“殿廊”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修行场所,“亭轩”则是古代建筑中用于休息或观景的部分,“化荒墟”暗示了这些地方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荒凉破败。
“山门憩樵农,藓砌鹿豕趋”,描绘了诗人在道人庐舍附近的自然景象。“山门”指的是道教修行场所的门,“樵农”可能是附近砍柴的农民,“鹿豕趋”则形容动物们随意奔跑的情景,反映出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霤倾有堕瓦,树伐无遗株”,反映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感慨。“霤倾”可能是指屋檐滴水的声音,“有堕瓦”意味着屋顶可能有破损之处,“树伐无遗株”则说明树木都被伐去了,没有留下任何残留。这些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简朴而自然的生活哲学。
结尾处“仙家尚消沉,况乃俗士居”,诗人将这种生活方式与仙人相比,认为即使是超凡脱俗的仙人也有其消沉的时刻,更何况是凡人。这表明诗人对于隐居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两句“蓬莱屡清浅,此事谅弗虚”,则是一种反问和肯定的语气。这里提到的“蓬莱”通常指的是传说中的神山,“清浅”则意味着虽然难以企及,但这种生活并非空谈,而是确有其事。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隐逸生活的珍视和追求。
《夏末偶寻洞惠道院》不仅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之美的诗歌,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于生活、自然和超然物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