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山中留别李二公勉

三月风光尚夹衣,暖云笼日午行迟。
杏园却近桃花坞,寒食相兼上巳时。
芳草家家迷蛱蝶,棠梨树树转黄鹂。
几回欲共行春乐,南浦归舟已有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归山中留别李二公勉》是明代诗人沈应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1. 作者简介
  • 沈应,明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见长。
  • 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有着较高的地位,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君自无乡客,我归空有山。
    林花春正发,溪水夜长寒。
    月落孤村暗,风高百尺干。
    相期云外去,何处寄行鞭。

  2. 诗歌鉴赏

  • 诗的开头“君自无乡客,我归空有山”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相互牵挂。
  • “林花春正发,溪水夜长寒”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夜晚的清冷,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魅力。
  • “月落孤村暗,风高百尺干”利用了典型的意象来增强诗句的感染力,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寂静、高远的山林之中。
  • 结尾的“相期云外去,何处寄行鞭”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于分别时刻的情感表达。
  1. 文化背景
  • 明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文人雅士间的交流频繁,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 《将归山中留别李二公勉》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
  1. 艺术特色
  • 该诗在语言上追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
  •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还传递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1. 历史影响
  • 《将归山中留别李二公勉》在明代乃至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颂。
  • 许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赏析和研究,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解明代诗歌文化的窗口之一。

通过对《将归山中留别李二公勉》这首诗的全面解读,可以发现它在文学史和文化传承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