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系缆迈流光,再见高楼满月凉。
总为婵媛偏此夕,不知留滞尚他乡。
团团草露清难似,细细萝烟袅乍长。
行色欲依河汉曲,待看瑶采度微茫。
乙未中秋
介绍
《乙未中秋》是明代李舜臣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的感怀与思乡之情。《乙未中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不仅以其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从创作背景来看,李舜臣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他的创作往往与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据史料记载,李舜臣曾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而被迫辞官归隐。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乙未中秋》的创作,无疑是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心灵抒发。
从诗歌内容方面来看,《乙未中秋》以“一从系缆迈流光,再见高楼满月凉”开头,描绘了主人公在中秋夜晚系船停泊、观赏满月的情景。紧接着,“总为婵媛偏此夕,不知留滞尚他乡”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对异乡生活的无奈。最后,“团团草露清难似,细细萝烟袅乍长”则通过草露与萝烟的意象,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幽静与朦胧美。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家国情怀的深深眷恋。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乙未中秋》的运用也颇为巧妙。李舜臣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比如“团团草露清难似,细细萝烟袅乍长”,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此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从文学价值来看,《乙未中秋》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艺术成就不容小觑。首先,在格式上,它遵循了律诗的规范,每句字数相等,音韵和谐,体现了古人对诗歌形式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其次,在内容上,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中秋节日景象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再次,从技巧上,李舜臣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兴、拟人等,使得诗歌既有形象的美,又有意境的深。
《乙未中秋》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节景的七言律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情厚意、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读《乙未中秋》,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