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山

沔南太守愚公癖,移得君山自洞庭。
万顷波涛双砥柱,千年寰宇一虚亭。
江深日永鱼龙出,野旷春长草木青。
欲借一区酬素志,不知谁受太玄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山》是一首由明代诗人李义壮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李义壮:他是明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景观深刻的感悟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1. 诗歌原文
  • 诗句赏析:《偶山》中,”沔南太守愚公癖,移得君山自洞庭”描绘了李义壮对自然的敬仰之情和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江深日永鱼龙出,野旷春长草木青”则形象地展现了他眼中的自然美景。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李义壮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文风繁荣,文人墨客辈出的盛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文化烙印。
  • 个人经历:作为一名地方官员,李义壮在任职期间可能目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些经历可能激发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进而在诗歌中得以体现。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李义壮在《偶山》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波涛”、“砥柱”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生动刻画,李义壮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1. 作品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朝的文学作品,《偶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 读者群体:该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不仅被当时的读者所欣赏,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者和诗歌爱好者。

《偶山》不仅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手法,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偶山》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珍贵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