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宝月台晓不及登

茫茫苍霭外,不复辨台亭。
珠蚌长胎月,烟螺近缀星。
千章环古翠,一抹走空青。
未得闻吟眺,肩舆可暂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宝月台晓不及登”是明代诗人李之世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厚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之世(?—1606),字子实,号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等,明朝文学家。他的作品极多,除了《过宝月台晓不及登》,还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等作品。李之世晚年始就琼山教谕,后因身体原因未再任职,但依然坚持文学创作。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茫茫苍霭外,不复辨台亭: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朦胧的山色中难以辨识台亭的景象。苍茫的山色使得台亭显得模糊不清,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
  • 珠蚌长胎月,烟螺近缀星:描绘了夜空中月亮和星星的美景,珠蚌般的明月与烟螺般点缀其间的星辰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夜空画卷。
  • 千章环古翠,一抹走空青:通过“千章环古翠”、“一抹走空青”这样的描写,诗人传达出周围环境的自然美。千章环绕的古老树木与一抹游走的青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 未得闻吟眺,肩舆可暂停: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惬意之情,没有听到吟咏或眺望的人声,可以停下脚步,尽情享受眼前的自然之美。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将自然景象呈现给读者,如“珠蚌长胎月”、“烟螺近缀星”等,这些形象化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夜晚,感受诗人的情感。
  • 语言简练: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景象,体现了古诗文的韵味。
  • 情感真挚:诗歌中流露出的是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李之世的《过宝月台晓不及登》不仅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学成就,还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古人对于诗意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