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何年梵刹开,一经残燬半蒿莱。
闲楹雨榻迷蛛网,废井烟沉隐劫灰。
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
犹传舍利含光怪,铃铎风生夜月哀。
同杨亦琳游报恩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杨亦琳游报恩寺》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赏析如下: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或文献可以提供明确的年份。诗中的“初地何年梵刹开”一句,可能指的是报恩寺的建筑历史,但由于缺乏更详细的信息,这一部分难以得到确切的解读。
作者生平: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文人。他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之世的文学成就颇为丰富,除了《同杨亦琳游报恩寺》之外,他还著有《北游草》、《南归草》等作品。他的诗歌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
作品赏析:从文学角度来看,《同杨亦琳游报恩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中的语言精炼而富有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报恩寺的古老与神秘。尤其是“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等句,不仅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宗教场所的独特情感和体验。此外,诗中的意象如“铃铎风生夜月哀”,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之中。
《同杨亦琳游报恩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明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氛围。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美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明代诗歌以及佛教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