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何年梵刹开,一经残燬半蒿莱。
闲楹雨榻迷蛛网,废井烟沉隐劫灰。
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
犹传舍利含光怪,铃铎风生夜月哀。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初地何年梵刹开,一经残燬半蒿莱。”
  • 这两句诗意在描述一个古老的寺院,它的建立年代已不可考,但已经历经沧桑。”残燬”指的是寺庙被毁,”半蒿莱”则意味着这片废墟上长满了野草。
  1. “闲楹雨榻迷蛛网,废井烟沉隐劫灰。”
  • 此句描绘了寺院中的废弃景象。”楹”是柱子的意思,”雨榻”指因雨水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床榻,”蛛网”则暗示了长时间的无人打理和风雨侵蚀。”废井烟沉”形象地表现了井水因长期不使用而变黑,”隐劫灰”说明这里曾有火灾的痕迹。
  1. “听法愁猿窥宝座,衔花驯鹿上香台。”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一只猴子(猿)好奇地观察着宝座,而一头温顺的鹿正在尝试接近供品台。这可能象征着寺中仍有人或动物前来朝拜。
  1. “犹传舍利含光怪,铃铎风生夜月哀。”
  • “舍利”通常指佛教中的圣骨,而这里的“光怪”可能是指舍利散发出奇异的光芒。”铃铎风生夜月哀”则描绘了一个夜晚,铃声随风传来,伴随着月光和秋风显得格外凄凉。

译文:

初时此地何时建起佛寺,经年累月荒废已成蒿莱。
闲庭的檐下雨后蜘蛛网,旧时的井中烟沉藏着过往尘埃。
听法的猿猴好奇地窥视宝座,驯鹿努力靠近供奉的香台。
仍有人传说舍利子蕴含神秘力量,铃声随风响起于寂静的夜晚与明月相伴。

赏析:

此诗通过对报恩寺的描写,传达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的“初地”“残燬”等词汇,表达了对寺庙历史的追溯以及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同时,通过“闲庭”“蛛网”等意象,诗人展现了岁月变迁给古建筑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古迹的保护欲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