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虔州访东溟上人不值闻寓潭江赋此寄赠

多为檀那开讲席,独留弟子扫禅关。
交游方外情弥重,出世缘中法未闲。
到处逢人修净土,观心了不住名山。
盈盈相望潭溪水,一棹西江载月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虔州访东溟上人不值闻寓潭江赋此寄赠》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李之世,字长度,号鹤汀,新会东亭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于乡,晚年始就琼山教谕,迁池州府推官,未几移疾归。少有逸才,工诗善书,间作云林山水,皆清约可爱。著有《北游草》、《南归草》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多为檀那开讲席,独留弟子扫禅关。
    交游方外情弥重,出世缘中法未閒。
    到处逢人脩净土,观心了不住名山。
    盈盈相望潭溪水,一棹西江载月还。

  2. 诗句解析

  • “多为檀那开讲席”:这里的“檀那”是对佛教徒的尊称,指代施主或信徒。这里表达了作者在虔州寻找东溟上人未果的情景。
  • “独留弟子扫禅关”:表示东溟上人不在,而留下的弟子们只能清理寺院的禅房和寺庙。
  • “交游方外情弥重”:描述了与东溟上人交往深厚,感情深厚。
  • “出世缘中法未閒”:反映了作者对于修行、出世的看法,认为尽管有追求,但内心的法门尚未完全安定。
  • “到处逢人脩净土”:表明作者四处奔波,为人们讲解净土宗的道理。
  • “观心了不住名山”:暗示虽然内心追求清净,但无法彻底摆脱世俗的束缚。
  • “盈盈相望潭溪水,一棹西江载月还”:描绘了作者在夜晚乘船离开潭江时的景象,明月相伴,江水波光粼粼,充满了离愁别绪。

这首诗通过对李之世在虔州寻访东溟上人的经历进行描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宗教修行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学才华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