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西林访玄峰道人

十六年来但跏趺,荷衣坐破一团蒲。
绳床抛却猥眠虎,香钵常携欲饲乌。
菜甲淹留供碧盏,松鳞尽剥入丹炉。
西林有客闲过访,相对无言共撚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西林访玄峰道人》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原文:《过西林访玄峰道人(道人喜烧丹,自言不卧者十六年矣)》
    十六年来但跏趺,荷衣坐破一团蒲。
    绳床抛却猥眠虎,香钵常携欲饲乌。
    菜甲淹留供碧盏,松鳞尽剥入丹炉。
    西林有客閒过访,相对无言共撚须。

  2. 诗歌内容

  • 背景与主题:此诗描述了一位道士修炼丹药的情景。这位道士自述已静坐修炼了十六年,期间未曾休息。通过其简朴的生活和修行方式,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清高境界。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荷衣”象征着道士简朴的生活方式;“绳床”、“香钵”则反映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碧盏”与“松鳞”则是对道家炼丹所用物品的象征,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 情感表达:诗人在描绘道士修炼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坚守信仰和追求精神升华的赞赏之情。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李之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用词考究,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两句设定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中间四句进一步展开了修行的细节和过程。最后两句则通过客人的探访,引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内外相映的和谐之美。
  1. 历史地位
  • 文学贡献:《过西林访玄峰道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明代诗歌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明代士人的文化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
  • 后世影响:这首作品在后世广为传颂,对后来的文人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这首诗的意境和技巧,使得这首古诗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过西林访玄峰道人》不仅是李之世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高度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传递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