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后寄所知

禁钟初散紫宸朝,云际双茎露未销。
身惹御香归粉署,心随红日上丹霄。
西山朔雪千林满,南国风烟万里遥。
珍重故人沧海隔,玉堤何日共鸣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朝后寄所知》是明代诗人刘大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而非唐代皇甫曾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文学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刘大夏的生平经历丰富多样。他是明湖广华容人,字时雍,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子,授职方郎中。在弘治时期,他担任过户部左侍郎等要职。其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个人的情感。

《早朝后寄所知》是刘大夏以七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朝堂景象和自身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国家政治的关注。诗中“漏残高阁月华低,曙色分来紫禁西”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长安城的景象,以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期待。

刘大夏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诗中的“陛头咫尺承天语,花底从容坐御堤”等句,体现了作者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愿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刘大夏的诗歌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能够深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在《早朝后寄所知》中,刘大夏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色和宫廷生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思考。

《早朝后寄所知》是刘大夏以七言律诗形式创作的一首重要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刘大夏的个人情感和对国家政治的关注,还展示了其在艺术上的成就。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