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渡江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渡江》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也在文化和历史价值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下面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九日渡江》的创作背景是明代重阳节期间,诗人李东阳客居扬子江畔时所作。当时他眺望烟树苍茫的瓜步,感受着远客归心的渺茫,遂有此诗。

  2. 诗歌内容解析:整首诗歌结构清晰,由舟中所见过渡到舟中所想,颔联写诗人的“归思”,颈联再由前面的舟中所想回到舟中所见,尾联则以旅客留宿维扬,诗随之戛然而止。全诗清丽流畅,辞情兼美,确实为佳构。

  3. 艺术特色分析:李东阳作为明代茶陵诗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在《九日渡江》中,通过对江口鸣榔、瓜步烟树等景象的描绘,以及寄寓其中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4. 文化影响及评价:《九日渡江》不仅是李东阳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文人骚客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代表。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日渡江》是明代李东阳的一首经典文学作品,它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古典律诗的规范,更在内容上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