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恭毅公挽诗

极知天下无难事,闻道先朝有直臣。
万死不输三寸舌,一生谁是百年身。
英灵地已归河岳,遗草天应护鬼神。
欲殉朱云借时剑,九原重斩负恩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章恭毅公挽诗》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悼念和对先朝直臣的颂扬,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 首句:“极知天下无难事。”这句表达了对世事洞察的深刻理解与信心。
  • 第二句:“闻道先朝有直臣。”表明了诗人对于正直忠诚之士的敬重和怀念。
  • 三、四句:“万死不输三寸舌,一生谁是百年身。”这两句表达了对于言论自由和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 五、六句:“英灵地已归河岳,遗草天应护鬼神。”则赞颂了先朝直臣的英魂不朽,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于天地之间。
  1. 作品赏析
  • 思想内容:《章恭毅公挽诗》不仅歌颂了忠贞不屈的正直之士,而且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三寸舌”暗指言论的力量,“百年身”暗示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情感表达:全诗洋溢着一种悲壮而崇高的情感,通过对先朝直臣的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愿景。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正直之士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 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李东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待,以及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的人们深深的敬意。
  1. 文化意义
  • 传承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 历史教育:通过学习这首诗,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章恭毅公挽诗》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之成为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