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带箭

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
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君不见扪虱翁,遗言莫遣西师东。
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归来但哭阳平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氐带箭》是明代诗歌,由李东阳创作,属于乐府诗的形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氐带箭》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其为明代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那个时期,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承载着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的功能。作为乐府诗的一种,它很可能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或历史事件的影响。
  2. 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氐带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内涵。《氐带箭》通过描绘秦鞭断江、八公草木皆为仇等场景,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苦难。这种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和传达思想的方式,体现了李东阳高超的艺术造诣。
  3. 文学地位:《氐带箭》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李东阳的《氐带箭》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诗歌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情感世界,也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