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
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君不见扪虱翁,遗言莫遣西师东。
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归来但哭阳平公。
《氐带箭》:历史的回声
《氐带箭》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战争悲剧色彩的乐府诗,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首句“秦鞭断江江逆流”,描绘了秦军鞭断江水、逆流而上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军队在逆境中的困境。接着“八公草木皆为仇”,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这种描写方式既深刻又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接下来的句子,“山头鹤唳争回首,城南老氐带箭走”,以山头的鹤鸣和城南的老将军为例,生动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恐惧和不安。特别是“带箭走”这个短语,更是让人感到一种悲壮的气息,体现了士兵在战场上的无奈与悲哀。
诗句并没有停留在对战争的描写上,而是转向了对人民的同情。“雄兵百万如倒山,三十年来一翻手”,这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战乱频繁、人民饱受蹂躏的惨状。而“妇人孺子徒为忠,燕山饥鹰思弄风”,则进一步描绘了人民在战争面前的无助与无奈,以及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最后一句“归来但哭阳平公”,则是对战争结束和和平的渴望的象征。这里的“阳平公”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长官或领袖,他的死亡暗示着战争的结束,也预示着国家的未来。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和悲剧,也让我们对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珍惜。同时,它也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