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怨

宫中快行过巷门,巷中皇子心如焚。相臣引入旧班里,我胡为犹在此?
殿头烛影坐者谁?殿帅捽头听诏词。君为臣,臣就国,父子幽明不相白。
湖州义兵翻作殃,身死犹贻谏官谪。济阳冤,冤不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济阳怨》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的场景和事件,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诗中的“宫中快行过巷门,巷中皇子心如焚”描绘了皇子因某种原因而心生焦虑、痛苦和不安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诗中“相臣引入旧班里,我胡为犹在此?”表达了主人公在宫廷中经历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和个人困境。他感到自己处于一个无法理解的困境之中,既不能轻易地脱离这种境遇,也无法摆脱其中的影响。这种表述,不仅揭示了个人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体的无力感。

诗中的“殿头烛影坐者谁?殿帅捽头听诏词”进一步展示了宫廷中的紧张氛围和权力的残酷。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反映了个体在政治漩涡中的生存状态。

诗中的“君为臣,臣就国,父子幽明不相白。湖州义兵翻作殃,身死犹贻谏官谪。济阳冤,冤不极”则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悲剧性和个体命运的无奈。这种描述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助和挣扎。

《济阳怨》不仅是李东阳文学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受的压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