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峒禅林

扫破烟霞一径通,穹岩十丈玉玲珑。
苔痕露积磨崖篆,松影风腾舞涧龙。
梵宇客来黄鹤伴,柴门僧出白云封。
山花落尽菩提雨,几杵鲸号送晚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峒禅林》是明代诗人汪英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禅宗意境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与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扫破烟霞一径通,穹岩十丈玉玲珑。
    苔痕露积磨崖篆,松影风腾舞涧龙。
    梵宇客来黄鹤伴,柴门僧出白云封。
    山色空蒙雨亦奇,孤帆远影碧空尽。

  2.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石峒禅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汪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石峒禅林的宁静与神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清新脱俗的世外桃源。
  • 语言风格:汪英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玉玲珑”、“磨崖篆”、“舞涧龙”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细腻纹理和动感美。同时,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黄鹤伴”、“白云封”,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层次感和哲学深度。
  • 情感表达:汪英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更是通过对禅宗意象的引用,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境界。诗中“梵宇客来”、“柴门僧出”等意象,暗示了禅宗思想中的隐逸和清修之意。
  • 哲理内涵:汪英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宇宙乃至万物本质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升华。
  1. 文学影响:《石峒禅林》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料,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学者和艺术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石峒禅林》的影响,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石峒禅林》是一首集自然美、艺术性、哲理思考于一体的经典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还可以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