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月夜

别墅少尘踪,清溪澹晚容。
千峰霜月白,万树野烟浓。
碧汉回孤鹜,空林鸣暗蛩。
山钟秋更彻,云碓夜仍舂。
涧底泉声细,窗前竹影重。
幽栖聊短榻,散步任疏筇。
雅致思玄度,风流羡戴颙。
悠然忘坐久,寒露滴青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庄月夜》是明朝诗人李时行的诗歌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追求和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展开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述:李时行,字少偕,番禺人,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自号青霞子,曾中进士,后弃官浪游。
  • 文学成就:李时行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其诗作多反映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脱俗。
  1. 诗歌原文
  • “献书嗟弃置,疲拙归田园。”
  • “且事计然策,将符公冶言。”
  • “桑榆清暮景,鸡犬应遥村。”
  • “蚕罢里闾晏,麦秋田野喧。”
  • “涧声连枕簟,峰势入阶轩。”
  • “未奏东门乐,还寻北径幽。”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千峰霜月白”与“万树野烟浓”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村夜景。
  • 情感表达:李时行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
  • 文化内涵:诗中提及的“计然策”和“公冶言”等词汇,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李时行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最终选择回归田园生活,这种转变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 时代背景:明朝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士人在政治斗争中感到无力,转而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李时行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 结构布局:这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四句为铺垫,后八句为高潮,最后以抒情收尾,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效果。
  1. 后世影响
  • 评价:李时行的《山庄月夜》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 传承:该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山庄月夜》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