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苦不早,登科苦不迟。
虽有圣贤质,亦为物所移。
况我中人下,宁敢慕不羁。
苟无殷勤志,众欲以之随。
仰愧而俯怍,于道已相离。
一善不足称,富贵将何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游学苦不早,登科苦不迟。
虽有圣贤质,亦为物所移。
况我中人下,宁敢慕不羁。
苟无殷勤志,众欲以之随。
仰愧而俯怍,于道已相离。
一善不足称,富贵将何为。
这句话是《孟子·告子章句下》中的一部分,由孟子与弟子万章的对话构成。孟子在此篇中阐述了其关于道德修养和人性的论述,特别是如何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首先指出人都有“大言”(指高深的言论或理想),然而实现这些言论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自我反省。接着,他提到了圣贤们通过学习获得了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局限于文字,而是深入到个体的内心,影响外在的行为和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孟子继续强调,即使是圣贤也不能免于七情(情绪)的影响,即喜、怒、忧、惧、爱、恶、欲。但是,通过不断的自我约束和反省,他们能够在四端(仁、义、礼、智)中寻找到平衡,进而达到内在的宁静与和谐。
“何以能若是返之而静观”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即如何能够将内心从纷扰的七情之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一个平静的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对外界的超然。
这段对话强调了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内省,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越物质诱惑和情感波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