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戊申六月中遇火

山下结茅屋,幽居慕羲轩。
回禄尔何酷,一宵忽见燔。
藏无商丘富,炎焰孰敢前。
鼓勇无所措,用智徒尔圆。
五行失其性,造化谁能还。
苍苍不可问,何必求之天。
人事恐未尽,修省慎馀年。
或疑造物者,无乃恶投闲。
金石不可变,此志惟贞坚。
动心复忍性,吾但力吾田。
开樽对山月,既醉还复眠。
天运既如此,行将徙南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陶诗戊申六月中遇火”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遭遇火灾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真切且自然。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创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即陶渊明归田后的第四年。
  • 历史情境:该诗是在一场大火烧毁了陶渊明家的房子之后写成的,因此诗中充满了对灾难的感慨和生活的无奈。
  1. 诗歌原文
  • 草庐寄穷巷:表达了诗人选择简陋住所,远离尘嚣的决心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甘以辞华轩:意味着即使生活艰难,也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不轻易放弃。
  • 正夏长风急:描写了火灾发生时的炎热天气和猛烈的自然景象。
  • 林室顿烧:描绘了房屋被火烧毁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家园的痛失和生命的威胁。
  • 一宅无遗宇:尽管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有部分住宅得以保全。
  • 肪舟复南亩:表明虽然失去了一部分财产,但诗人依然能够继续耕作,恢复生产生活。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寥寥数笔便将诗人遭遇火灾后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融入诗句之中,情感真挚而动人。

“和陶诗戊申六月中遇火”不仅是一首反映作者个人遭遇的诗歌,也是晋宋时期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