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江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经故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经故内》是元代贝琼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作者介绍:《经故内》的作者贝琼,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是一位在诗歌领域有着显著成就的诗人。他的诗风温厚而不失高秀,能够引领当时的文学风气。
诗词原文: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江来。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诗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情感和政治寓意。
诗歌鉴赏:贝琼的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中的“地脉”象征着国家的根基,而“潮声”则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洪流。通过对比“禁树”和“宫花”的盛衰,诗人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诗人用“白头庾信不胜哀”作为结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得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悲凉和无奈。
文化意义:《经故内》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心理。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历史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心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对社会整体的关注和责任。
艺术特色:贝琼的《经故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山中玉殿”、“天子蒙尘”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艺术性,还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经故内》不仅是贝琼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