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居答大司寇晓湘先生

茅斋阒寂称幽居,溪上逍遥与世疏。
尽日不通门客刺,经春懒报故人书。
捎帘细竹含风响,绕榻轻云过水虚。
愿得此身无俗累,何妨蓑笠老樵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周子显的《园居答大司寇晓湘先生》赏析

《园居答大司寇晓湘先生》是明朝诗人周子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展现,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茅斋阒寂称幽居,溪上逍遥与世疏。”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自得其乐的隐居景象。诗人以“茅斋”自比,表明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宁静的珍视。“尽日不通门客刺,经春懒报故人书。”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不问世事的性格特点,以及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捎帘细竹含风响,绕榻轻云过水虚。”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境。

在艺术手法上,周子显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排比,使得整首诗歌节奏鲜明、音律和谐。例如,“尽日不通门客刺,经春懒报故人书。”两句通过对比“不通客刺”与“懒报故人书”,展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然处之。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诗歌中的意象和用词也十分讲究。比如“捎帘细竹含风响”,竹子随风摇曳的声音被诗人捕捉并赋予情感,既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定。“绕榻轻云过水虚”则通过云水的流动来隐喻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幻,增添了诗歌的深意。

《园居答大司寇晓湘先生》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诗人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与世无争的生活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诱惑,而这首诗无疑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激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园居答大司寇晓湘先生》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