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巡峒

四海相传福地幽,天然胜概镇炎州。
百千万状山争秀,三十六回江转流。
岩下鸡鸣玄圃月,云边雁度翠微秋。
人间自有栖真地,何必浮槎海上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苍巡峒》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周坦创作的一部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苍巡峒》的相关信息:

  1. 作品背景:《苍巡峒》是明代诗人周坦的作品,体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向往。
  2. 作者简介:周坦,号谦斋,江西罗浮人,任知县,自幼有志于学问,从学于薛侃,得其真传。后出游,遍与讲席,至老仍与徐鲁源往复究研学问,有《易图说》等著作。
  3. 诗歌原文:四海相传福地幽,天然胜概镇炎州。百千万状山争秀,三十六回江转流。岩下鸡鸣玄圃月,云边雁度翠微秋。人间自有栖真地,何必浮槎海上游。
  4. 作品特点: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画卷。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5.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价值,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也值得人们深思。《苍巡峒》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和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苍巡峒》是明代诗人周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还能体会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