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五日

今年春事何太迟,二月五日寒如丝。
细雨忽见芳草色,晴云犹护梅花枝。
鼓吹长江日夜急,羽书匹马东西驰。
天时人事且如此,忍向青山歌紫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五日》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二月五日这一天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二月五日》: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卓著,尤以诗歌见长,被誉为“诗魔”。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平易近人,深受后世喜爱。
  1. 诗歌原文
    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颠狂。

  2. 诗歌解析

  • 花如雪、头似霜:通过对比“花”和“霜”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春天的赞美。
  • 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这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烦恼、享受生活乐趣的人生态度。
  • 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借用神话中的羲和、鬼伯等形象,寓意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死观的深刻思考。
  • 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颠狂:强调了与朋友共饮花下、畅谈人生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1. 历史背景
  • 《二月五日花下作》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当时白居易因政治原因被贬为江州司马,身处逆境中的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白居易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唐代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生活艺术。

白居易的《二月五日》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后人的赞誉,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以及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传世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