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景山落霞亭二首

雪后登山落木繁,朱霞犹自出天根。
奇峰断石频停马,绝壁枯枝乱挂猿。
桂树千秋怀旧国,浮云何处望中原。
蓬莱东去未为远,吾欲簌风叩日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是明代宗臣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宗臣的文学才华,也是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的产物。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宗臣(1525—1565),字子向,号方洲,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著称,尤擅长写景咏史,其作品多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2. 作品原文及翻译

  •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其一:雪后登山落木繁,朱霞犹自出天根。奇峰断石频停马,绝壁枯枝乱挂猿。桂树千秋怀旧国,浮云何处望中原。蓬莱东去未为远,吾欲簌风叩日门。
  • 译文:在雪后的早晨登山,落叶覆盖了整个山林,红霞仍旧从天边升起。山峰陡峭,断石嶙峋,频频使马止步;危崖之上,枯枝如蛇般悬挂着猿猴。桂花树依旧茂盛,千年不改,令人怀念故国。但远方的浮云,何处是中原的影子?尽管蓬莱仙山尚在东方不远处,但我也渴望像风吹过竹林一样,敲响那遥远的太阳之门。
  •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其二:陵署青青生午烟,山渠㶁㶁响春泉。
  • 译文:陵墓旁青翠的树木笼罩着午后的烟雾,山涧中溪水潺潺,仿佛在歌唱。
  • 注音版
  • 山行即事二首(其一)注音版 [明]宗臣 雪后登山落木繁,朱霞犹自出天根。奇峰断石频停马,绝壁枯枝乱挂猿。桂树千秋怀旧国,浮云何处望中原。蓬莱东去未为远,吾欲簌风叩日门。
  • 山行即事二首(其二)注音版 [明]边贡 陵署青青生午烟,山渠㶁㶁响春泉。
  1. 作品赏析
  • 情景交融:宗臣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落霞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意象生动:诗中的“断石”与“猿”、“枯枝”与“白云”等意象,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景致之中。
  • 情感真挚:诗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美景的欣赏,更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期待。
  1. 背景介绍
  • 创作背景:宗臣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宗臣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登景山落霞亭二首》的创作时间可能与此相关。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宗臣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国家兴亡的关注以及对美好自然景观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宗臣擅长运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首诗中,他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通过对景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后半部分则转入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美,又有内在的深意。

《登景山落霞亭二首》不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