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道中

群松围石笋,一水蔽岩扉。
苍翠含秋色,阴森散夕霏。
采菱人未罢,食稻蟹初肥。
百里云峰路,愁中望欲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春道中》是一首描写春天自然风光的七言律诗,由明末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创作。这首诗不仅是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诗人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阳春道中》:

  1. 作者介绍
  • 屈大均:屈大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诗人,字介子,号翁山,广东番禺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因反对明朝末年的暴政而投身反清活动,后成为僧,中年改儒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描绘自然景观,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家。
  1. 诗歌原文
  • 《阳春道中》的原文如下:
    参差石笋插天长,翠壁丹崖映夕阳。
    雨过白云如瀑布,春来江水没鱼梁。
    人家多养珊瑚鸟,市口惟闻茉莉香。
    白口能歌徭女好,风流不似野鸳鸯。
  1. 诗意解析
  • 参差石笋插天长: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参差不齐。
  • 翠壁丹崖映夕阳:描绘了青山绿水的景色,色彩鲜明。
  • 雨过白云如瀑布:比喻雨后的云彩犹如瀑布般壮观。
  • 春来江水没鱼梁:暗示春天的到来使江水上涨,淹没了原有的渔梁。
  • 人家多养珊瑚鸟:描述村庄中人们养着珊瑚鸟的生动场景。
  • 市口惟闻茉莉香:强调茉莉花香味浓郁,市场为之独有。
  • 白口能歌徭女好:通过歌声赞美当地的徭女(即南方少数民族女性)。
  • 风流不似野鸳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独特感受,认为其美丽非凡,难以比拟其他事物。

除了上述内容外,以下还有几点补充信息:

  • 历史背景:《阳春道中》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文学地位:屈大均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学者和读者所认可。
  • 艺术特色:该诗在用词、造句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能够将自然的美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 社会意义: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阳春道中》是屈大均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诗人的个人感慨,是研究明清时期诗歌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