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练初著时,郎乘果下马。
何处遣相寻,知在荔枝下。
罗定山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定山歌》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岭南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罗定山歌》作为一首五言绝句,不仅在形式上具有严谨的结构,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丰富的意境与深刻的思想。诗中的“花练初著时,郎乘果下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花练”与“果下马”这样的意象,传递出一种轻盈、活泼的气氛。而“何处遣相寻,知在荔枝下”则巧妙地运用了“荔枝下”这一地点来隐喻诗人心中的某种期待或追寻,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屈大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思想家和改革者。他在反清活动中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使他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之一。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力,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屈大均的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于时代、对于人民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罗定山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也为其增添了特殊的意义。屈大均为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心声,以及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渴望。通过对《罗定山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抗争,以及他在精神上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罗定山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屈大均的艺术才华和深邃思想,还体现了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通过对《罗定山歌》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