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插木棉乘大雨,无根易长珊瑚树。一枝一干似人长,明岁花如木笔吐。
花比辛夷更大朵,开时半天红似火。纷纷赤玉杯,争向怀中堕。
拾来堆成霞,狼藉芙蓉砂。苔阶扫不尽,萎谢仍芬葩。
生长南州盛炎德,纯丹表里含光华。朱颜无命易憔悴,弃捐岂敢辞泥沙。
插木棉
介绍
《插木棉》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在岭南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屈大均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能,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人的思想情感。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作者介绍:屈大均,字介子,号翁山,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诗人、学者。他在诗界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南三家”。屈大均的生平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他曾参与反清活动,后来成为僧人,晚年则以儒者的身份生活。屈大均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他的诗作涵盖了多个题材,但以描写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尤以其描绘岭南风光的诗篇最为人称道。
诗歌原文:《插木棉》是屈大均的代表作之一,其原文如下:乱插木棉乘大雨,无根易长珊瑚树。一枝一干似人长,明岁花如木笔吐。花比辛夷更大朵,开时半天红似火。纷纷赤玉杯,争向怀中堕。拾来堆成霞,狼藉芙蓉砂。生长南州盛炎德,纯丹表里含光华。朱颜无命易憔悴,弃捐岂敢辞泥沙。
艺术特色:屈大均的《插木棉》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南方山水诗形式,通过对木棉花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赞美。其次,屈大均擅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和生命力。最后,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荣枯变化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
文化意义:屈大均的《插木棉》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插木棉》中的木棉象征着岭南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木棉作为岭南地区的代表性植物,在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岭南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影响评价:《插木棉》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屈大均的诗才和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岭南文化、探讨自然景观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的宝贵资料。同时,这首诗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成为了岭南文学的一个亮点和象征。
《插木棉》是屈大均的一首杰作,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都不容忽视。它不仅是岭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篇章。对于喜欢文学、热爱自然的读者而言,深入研读《插木棉》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和学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