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遗我湘江管,花纹斑驳琅玕满。
五儿分取作真书,女仿曹娥花露盥。
我日临池学擘窠,伯英弟子草书多。
安得吴兴真紫颖,千枝挥洒换群鹅。
分笔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分笔行》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毛笔及其上花纹之美的喜爱,以及他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诗中的“故人遗我湘江管,花纹斑驳琅玕满”开篇便用诗意盎然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珍贵的毛笔形象。这种珍贵毛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触觉上也让人感受到其质地和纹理的独特之处。诗中通过“五儿分取作真书,女仿曹娥花露盥”一句,进一步揭示了毛笔的实用价值和美学意义。这里的“真书”指的是真正的书法,而“花露盥”则形象地描述了女子用毛笔蘸着花露水来洗手的动作,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也展示了书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面。
屈大均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他的诗句“我日临池学擘窠,伯英弟子草书多”,展现了他对书法学习的坚持和热爱。这里提到的“擘窠”是指书法家挥毫时用力过猛,笔锋如裂开一般,是一种极具力度和美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伯英弟子草书多”则是对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伯英)的致敬,暗示了屈大均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屈大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学习过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在诗中写道:“安得吴兴真紫颖,千枝挥洒换群鹅”,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极致追求和理想状态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像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那位真紫颖那样的水平,能够在书法创作中挥洒自如,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
《分笔行》不仅是一部关于书法艺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屈大均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