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闲居

树底柴门不浪开,松钗竹粉半青苔。
绿分田水新栽稻,黄入园林已熟梅。
小艇送僧笼鹤去,片云载雨过湖来。
夕阳山好诗难就,夜合花前费讨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仲夏闲居》是明代诗人居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此诗的多个方面:

  1. 诗人介绍
  • 生平背景:居节,字士贞,号商谷,出生于明苏州府吴县。他师从文征明,擅长书画,工于诗作。尽管家本业织,却因织监孙隆之诬陷而家破人亡,后流寓半塘,以吟咏自娱。
  • 艺术成就:居节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题材,其诗作风格清雅、意境深远。在绘画方面,他亦有所涉猎,善画松竹梅等植物,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树底柴门不浪开,松钗竹粉半青苔。绿分田水新栽稻,黄入园林已熟梅。小艇送僧笼鹤去,片云载雨过湖来。夕阳山好诗难就,夜合花前费讨裁。
  •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从“树底柴门”、“松钗竹粉”到“田水”、“园林”,再到“夕阳”,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的田园风光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绿分田水新栽稻,黄入园林已熟梅”表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与美感。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仲夏闲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情感寄托,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 艺术形式:诗作采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结构严谨,语言精炼,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格律、韵味的传统美学特征。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文人仍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变迁的挑战。居节身处其中,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与理想。
  • 个人经历:居节一生坎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时代变革,其诗歌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
  1. 文学价值
  • 文化传承:居节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他的诗作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审美情趣:诗中的自然描写和对美的追求,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1. 影响与意义
  • 后世评价:“仲夏闲居”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居节的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仲夏闲居》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了解并欣赏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积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