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素轩挽诗

丹诏曾沾锡虎符,一官如隐卧三吴。
闲寻春色来黄岭,细咏周诗到白驹。
何必蛟龙终得雨,须知鸾凤已能雏。
不堪玉树埋秋草,欲吊无因致束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素轩挽诗”是明代诗人岳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丹诏曾沾锡虎符,一官如隐卧三吴。闲寻春色来黄岭,细咏周诗到白驹。何必蛟龙终得雨,须知鸾凤已能雏。不堪玉树埋秋草,欲吊无因致束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感慨。接下来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艺术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丹诏曾沾锡虎符,一官如隐卧三吴。
    闲寻春色来黄岭,细咏周诗到白驹。
    何必蛟龙终得雨,须知鸾凤已能雏。
    不堪玉树埋秋草,欲吊无因致束刍。
  • 翻译
    曾经得到皇帝的诏书赏赐,如同获得虎符一般荣耀,然而我如同隐退之人般在三吴之地过着隐居的生活。
    闲暇之时寻找春天的景色来到黄岭,细品着《诗经》中的佳句直到白驹。
    何必羡慕蛟龙终得雨露之恩,要知道鸾凤已经可以高飞远翔;
    无法接受玉树被秋草掩埋,想要凭吊却因为没有机会而无法实现。
  1. 创作背景
  • 岳正在此诗的创作背景中可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明中期的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官场上的争斗频繁,许多官员因此失去了性命或官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岳正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在这首挽诗中,岳正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生活状态,抒发了自己对政治斗争的厌倦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对于权力之争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 艺术特点
  • 意境深远:岳正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著称。在《毛素轩挽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巧妙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悟。
  • 语言精炼:《毛素轩挽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具有诗意。
  • 主题明确:诗中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看破的洒脱态度。这种主题的明确性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岳正的《毛素轩挽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