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龙门定几时,伤心宁忍赋哀辞。
一官老去方蒙调,多病年来竟莫支。
岂为荆山无玉献,只应沧海有珠遗。
仪型尚觉风流在,独坐空斋有所思。
李录事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录事挽诗》是明朝诗人岳正的一首古诗,全文如下:“不到龙门定几时,伤心宁忍赋哀辞。一官老去方蒙调,多病年来竟莫支。岂为荆山无玉献,只应沧海有珠遗。仪型尚觉风流在,独坐空斋有所思。”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李录事去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其一生的怀念。
岳正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岳正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名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岳正曾参与抗清活动,并在晚年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作品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李录事挽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李录事去世之后,岳正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悼念之作。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李录事生前为人处世的高度评价,还体现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和尊敬。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岳正对于生与死、荣与辱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李录事挽诗》不仅是岳正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诗中的“多病年来竟莫支”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因病致贫、因病失意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生活的珍视。而“仪型尚觉风流在,独坐空斋有所思”则表达了诗人对李录事生前风采的追忆,以及对逝者的深深思念。
《李录事挽诗》不仅是岳正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他对人生、社会乃至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岳正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