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道中过教寺

村落藏孤寺,疏松一径幽。
经年无客到,终日有寒流。
青壁衔初照,黄沙拥断丘。
平生江海性,下马一登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沂水道中过教寺”是金代诗人金大舆的一首诗。金大舆(约公元1280年前后在世),字子章,号东山居士,山东济南人,是金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元初担任翰林待制等职。金大舆的诗歌风格独特,以清新、淡雅见长。《沂水道中过教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小山村景象,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沂水道中过教寺》是金大舆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不仅描绘了乡村的宁静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哲思的深刻感悟。诗中的“疏松一径幽”形容了教寺周围小路的幽静,以及村落的古朴气息,“青壁衔初照,黄沙拥断丘”则形象地描述了教寺周边的自然景观,如青石壁立于高岗之上,阳光照射在黄沙上形成美丽的光影。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诗人眼中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金大舆在《沂水道中过教寺》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教寺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与教寺本身的宁静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寺作为一座古迹,其存在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和见证,而教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又给这个古迹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寺的历史底蕴,也使得这首诗的内涵更为丰富,给人以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沂水道中过教寺》不仅是金大舆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金代文学、特别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金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金大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沂水道中过教寺》以其优美的意象、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传颂的经典之作。这首诗通过对教寺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金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