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存敬题三元塔

高结浮图控上流,金银佳气可全收。
八窗笼月三千界,一柱擎天亿万秋。
运起昌黎山斗望,人从岭海凤皇游。
王冯自是风云会,欲迈前修只自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朱存敬题三元塔》是明代诗人林熙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高结浮图控上流,金银佳气可全收。
    八窗笼月三千界,一柱擎天亿万秋。
    运起昌黎山斗望,人从岭海凤皇游。
    王冯自是风云会,欲迈前修祗自修。

  2. 诗歌赏析

  • 高结浮图控上流:这句描绘了三元塔的高耸入云,如同浮图中的高层,掌控着河流上游的景象。
  • 金银佳气可全收:这里的“金银”可能象征着财富和尊贵,而“佳气”则可能指代三元塔周边环境的美好与吉祥。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三元塔及其周边环境的美好祝愿。
  • 八窗笼月三千界:诗人通过“八窗”这一细节,形象地展现了三元塔的宏伟壮观。同时,“笼月三千界”暗示了夜晚时分,月光洒满整个三元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壮丽的画面。
  • 一柱擎天亿万秋:这句诗通过对“一柱”和“擎天”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三元塔的高大与坚固。同时,“亿万秋”则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让读者感受到三元塔历经岁月依旧屹立不倒的精神风貌。
  • 运起昌黎山斗望:这里的“运起”可能是某种气势的展现或力量的积聚,而“昌黎山斗望”则可能指的是三元塔在历史上的地位显赫,如同山峰一般矗立不倒,成为人们仰望的对象。
  • 人从岭海凤皇游:这句诗将三元塔比作一个能够吸引人们前来游览的地方,如同岭海中的凤凰一般尊贵而美丽。这里的“凤凰”寓意吉祥和高贵,也表达了诗人对三元塔的赞美之情。
  • 王冯自是风云会:这里的“王冯”可能指的是三元塔周围的人物或势力,而“自是风云会”则表明这些人物或势力在三元塔的影响下,能够如风如云般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这反映了诗人对三元塔所蕴含的力量和影响力的赞赏。
  • 欲迈前修祗自修:这句诗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强调了自己虽然无法超越前人的成就,但仍然会努力前行,不断修炼自己,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
  1. 作者背景
  • 林熙春(1530年—1614年),字志和,号仰晋,广东海阳(今广东省潮州市)人。他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官员,曾任将乐知县,并在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词、文赋等多种体裁,尤擅长七言律诗的创作。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受到广泛赞誉。
  1. 创作背景
  • 《和朱存敬题三元塔》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明万历年间创作的。当时,林熙春担任将乐知县,这个职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的山水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三元塔作为当地的一处重要建筑,自然成为了诗人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此外,林熙春与朱存敬的关系也是创作此诗的一个重要原因。两人可能是好友或者有共同的文化兴趣,因此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得这首诗得以诞生。
  1. 艺术风格
  • 林熙春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象的运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人文的怀念。在《和朱存敬题三元塔》中,诗人通过对三元塔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这一历史文化遗迹的敬意和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如“金银佳气”、“一柱擎天”,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历史价值
  • 《和朱存敬题三元塔》不仅是林熙春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体现,更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明代文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明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窗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研究意义。

《和朱存敬题三元塔》不仅是林熙春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深入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领略到明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