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昭庆寺晓起

人境何曾隔,宿来似远山。
水喧摇画壁,月静隐禅关。
钟晓人催醒,铃清鸟共闲。
仍牵馀梦去,稳棹卧湖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昭庆寺晓起》是明朝诗人范景文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明河间府吴桥人。他在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及第,后授东昌府推官。天启五年,任吏部文选郎中,不依附魏忠贤也不附和东林党,后来谢病归乡。在崇祯时,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与机务,然而明朝灭亡时,他选择自杀以示忠心。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大臣谱》。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宿昭庆寺晓起》的开头两句“人境何曾隔,宿来似远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远离尘世的超然感受。接着,“水喧摇画壁,月静隐禅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庙夜景,画壁与月光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的画面。
  • 诗句解析: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寺庙的宁静,还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 结尾部分:诗的后半段,“钟晓人催醒,铃清鸟共閒。”描述了晨钟暮鼓中醒来的情景,鸟儿与铃声相伴,营造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最后一句“仍牵馀梦去,稳棹卧湖间。”则以梦境结束全诗,似乎在说诗人在湖边安眠,梦中还带着未完成的愿望或梦想。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范景文在这首长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例如,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状态相比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场景中,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寺庙早晨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他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1. 历史意义
  • 社会反响:该诗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诗中展现的宁静与超脱却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藉。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范景文的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水平,还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追求。
  1. 历史评价
  • 学者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范景文的这首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学者们对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时代感受。
  • 后世影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世也受到了广泛传颂。其优美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宿昭庆寺晓起》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范景文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审美情趣,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