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抵维扬

广陵涛起涨秋间,一棹乘潮夜抵关。
行李累人因载水,邮符借得好看山。
江乡欲别仍回首,吴唾重听少破颜。
惟有兰苕溪上月,领将一路伴人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江抵维扬》是明代诗人范景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明河间府吴桥人。他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出身,后授东昌府推官,天启五年累升至吏部文选郎中。范景文在崇祯时期历任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朝灭亡时,他选择自杀以明志,谥号文贞。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广陵涛起涨秋间,一棹乘潮夜抵关。
    行李累人因载水,邮符借得好看山。
    江乡欲别仍回首,吴唾重听少破颜。
    惟有兰苕溪上月,领将一路伴人还。
  • 译文注释
  • 原文中“广陵涛起涨秋间”描述了秋天时节扬州的大海波澜壮阔,“一棹乘潮夜抵关”则表达了作者乘船夜行抵达扬州的情景。
  • “行李累人因载水”可能意味着携带了过多的行李或物资,需要运送水等物资。
  • “邮符借得好看山”可能是指借用邮递员的印章以便更好地保管或运输物品。
  • “江乡欲别仍回首”,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吴唾重听少破颜”,暗示着与故乡的告别虽然让人感伤,但能听到故土的声音也让人感到欣慰。
  • “惟有兰苕溪上月,领将一路伴人还”则表达了唯有家乡之月伴随自己归途的意境。
  1. 作品赏析
  • 《过江抵维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范景文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离别时刻的感受。整首诗语言朴实而深情,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 该诗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展示了他们在面对生活变故时的无奈与坚持。
  1. 写作背景
  • 根据现有资料,《过江抵维扬》创作于明朝末年,范景文作为当时的文人,其生活背景和历史环境对其诗歌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 范景文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但他的作品仍然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精神在《过江抵维扬》中得到了体现。
  1. 相关评价:
  • 《过江抵维扬》被广泛认为是范景文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本之一。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七言律诗不仅是了解古代文学的窗口,也是感受古人情感世界的媒介。范景文在诗中对自然的描绘、对离别的情感处理以及对未来的态度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过江抵维扬》不仅是一首表现范景文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的存在不仅让现代人能够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一扇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