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方先生墓

夷齐叩马諌,原不为武王。
心忧篡弑者,借口于伐商。
武烈当时变,二子念天常。
各自具深心,并行岂相妨。
顽民迁洛邑,义士死首阳。
死名与死节,武俱不忍伤。
一时两知已,千载有臣纲。
忆昔方正学,将无同肝肠。
气不激不烈,节不烈不扬。
悲风寒木末,至今有馀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方先生墓》是明代诗人范景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在探讨《吊方先生墓》之前,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范景文的背景。《吊方先生墓》的作者是范景文,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都值得深入地了解。范景文,字梦章,号思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中进士,并历任东昌府推官、吏部文选郎中等职。然而,范景文并不依附任何党派势力,他在明朝灭亡后选择自杀,谥号为“文贞”。

《吊方先生墓》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描绘了春秋时期两位忠臣夷齐和商汤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为了坚守道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情操。范景文借此表达了他对忠诚和节操的重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覆灭的悲痛之情。

《吊方先生墓》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范景文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的“气不激不烈,节不扬不扬”反映了诗人对于正直和勇气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念也揭示了范景文对历史变迁的思考,通过对古代忠臣义士的怀念,寄托了他对明朝灭亡的深深哀叹。

《吊方先生墓》不仅是范景文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