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叩马諌,原不为武王。
心忧篡弑者,借口于伐商。
武烈当时变,二子念天常。
各自具深心,并行岂相妨。
顽民迁洛邑,义士死首阳。
死名与死节,武俱不忍伤。
一时两知已,千载有臣纲。
忆昔方正学,将无同肝肠。
气不激不烈,节不烈不扬。
悲风寒木末,至今有馀怆。

【诗句解读】

  1. 吊方先生墓:这是一首悼念方先生(可能是指孔子)的诗。
  2. 夷齐叩马諌:夷齐是古代著名的贤人,曾与周武王有过争论,他们拒绝随从武王伐纣,因此扣马諌,即扣住马头不让它前进。
  3. 原不为武王:夷齐认为他们的行动是为了维护道义,而不是为了跟随武王。
  4. 心忧篡弑者:这里的“篡弑”指的是篡夺和杀害,夷齐担心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会篡夺王位杀害周武王。
  5. 借口于伐商:夷齐认为这些心怀不轨的人会利用武王的名义来篡夺王位。
  6. 武烈当时变:指武王在位时的政治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7. 二子念天常:夷齐和柳下惠都以天性为常,不愿意参与这种篡夺的行为。
  8. 各自具深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考,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9. 并行岂相妨:即使他们的思想不同,也不会互相妨碍。
  10. 顽民迁洛邑:指那些愚钝的百姓纷纷迁往洛阳。
  11. 义士死首阳:指那些忠诚的义士宁愿死在首阳山也不屈服于外敌。
  12. 死名与死节:表示他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13. 武俱不忍伤:表示周武王也不忍心见到这些忠臣被害。
  14. 一时两知已:表示在这一刻,双方都已经知道了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15. 千载有臣纲:意味着这样的忠诚和坚持将会在历史上留名,成为后世的典范。
  16. 忆昔方正学:回顾过去孔子正道直行、正直无邪的教育理念。
  17. 将无同肝肠:表示他希望孔子能有与他相同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18. 气不激不烈,节不烈不扬:强调一个人的气质和节操需要通过内在的修炼才能展现出来。
  19. 悲风寒木末:表达了对风霜雨雪中坚韧不拔的树木的赞美和感慨。
  20. 至今有馀怆:表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依然让人感到悲痛和哀思。

【译文】
我来到你的墓前,心中充满了敬意。你曾拒绝跟随武王伐纣,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我知道你是因为担忧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会篡夺王位而感到忧虑。尽管武王在位时的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你和柳下惠都以天性为常,不愿意参与这种篡夺的行为。虽然我们的想法不同,但我相信我们的信仰和决心是不会被相互阻碍的。那些愚钝的百姓纷纷迁往洛阳,忠诚的义士宁愿死在首阳山也不屈服于外敌。我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这既是对你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我们共同信念的坚持。在这一刻,双方都已经知道了对方的立场和想法。这种忠诚和坚持将会在历史上留名,成为后世的典范。回顾过去孔子正道直行、正直无邪的教育理念,我希望你也能像他一样有着与我相同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你的精神如同那风霜雨雪中的坚韧不拔的树木,让我感到无比的敬仰和悲痛。

【赏析】
这首诗是对方先生(即孔子)的悼念之作。它通过描绘方先生坚守道德、不畏强权的形象,展现了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诗中通过对方先生行为的赞扬和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信仰和正义的追求和执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