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士挽诗四首

孤魂返南国,涕泪动西京。
宝剑终辞去,瑶琴遂不鸣。
春深啼鸟怨,日落野阴横。
独有嵩阳路,伤心对贾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周进士挽诗四首》是明代诗人林大春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一位已逝官员的深切哀悼和对其生平成就的缅怀。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林大春,明广东潮阳人,字邦阳、一字井丹。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曾授行人,累官浙江提学副使。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臣,遭言官论劾而罢官。
  2. 创作背景:这组挽诗是为纪念一位已经去世的官员而作。诗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之人的哀思,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一些现实问题。
  3. 诗歌内容
  • 第一首:“孤魂返南国,涕泪动西京。”表达了作者对亡者灵魂的追忆和对其离世的悲伤。
  • 第二首:“宝剑终辞去,瑶琴遂不鸣。”描绘了亡者生前所持之物,暗示其一生的辉煌与遗憾。
  • 第三首:“迢遥同赋日,梦寐十年余。”反映了亡者生前与作者共同度过的时光以及作者对其的怀念之情。
  • 第四首:“列宿俄然坠,明珠空自沉。”象征着亡者生前的成就与荣耀,但最终归于尘土。
  1. 文学价值:这组诗歌以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明代文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和心态。
  2. 艺术手法:林大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孤魂”和“明珠”等,使得整首诗歌更具深度和哲理性,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 历史意义:通过对这组挽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当时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

《周进士挽诗四首》不仅是对一位官员的悼念之作,也是对明代官场文化和文人精神的一种反映和反思。通过对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