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遇雨

隆中留胜迹,冒雨我能来。
树洗层层翠,溪喧滚滚雷。
草深诸葛庙,云罩简王台。
安得长风扫,阴霾拨未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隆中遇雨》是林光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在恶劣天气中的坚定意志和追求理想的决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隆中遇雨》的作者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晚年又号南翁,明东莞人。他早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后来成为国子监博士、襄阳王府左长史。他的学术生涯中曾拜陈献章为师,得白沙学问精粹。林光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还关心社会教育,他在任浙江平湖教谕期间勉励学子探本穷源,躬身修行。林光在政治生涯中历任多个要职,直至正德八年(1513年)致仕归家,享年八十二岁。

  2. 诗作原文:隆中留胜迹,冒雨我能来。树洗层层翠,溪喧滚滚雷。草深诸葛庙,云罩简王台。安得长风扫,阴霾拨未开。

  3. 诗意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隆中地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隆中”指的就是著名的诸葛亮躬耕之地,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隆中遇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不畏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诗句中的“树洗层层翠,溪喧滚滚雷”形象地表达了雨水给大自然带来的生动变化;而“草深诸葛庙,云罩简王台”则透露出古迹的庄严与神秘。最后两句“安得长风扫,阴霾拨未开”则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期待,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驱散困境,展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坚定信念。

《隆中遇雨》作为林光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赢得了后人的喜爱,更以其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明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的深刻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