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同安谒余忠宣公祠

同安郡前舟不进,忠宣祠下首频回。
野云冥冥天地改,孤城落落心肝摧。
长江风声自旦暮,青冢岁月老崔嵬。
树根久坐兴长叹,山禽百种将予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同安谒余忠宣公祠》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进行更深入地探讨此诗及其作者林光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是明代东莞人。林彦愈之子,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曾筑室于榄山,拜陈献章为师,并得到白沙学问精粹的推许,成为白沙第一弟子。
  • 政治经历:林光在任浙江平湖教谕期间,勉励学子探本穷源,躬身修行。其后,他历任国子监博士、襄阳王府左长史等职位。
  1. 诗作原文
  • 诗歌原文:《过同安谒余忠宣公祠》是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诗。首句“同安郡前舟不进”描述了诗人站在同安郡前的情景。接着“忠宣祠下首频回”,表达了诗人对忠宣公祠的敬仰之情。后文则通过描绘野云、孤城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哀伤。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韵脚押灰韵,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通过对同安郡前的描写和忠宣公祠的敬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英雄的敬仰。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歌的表层,更是深入到了诗歌的内涵之中。
  • 艺术风格:林光的这首《过同安谒余忠宣公祠》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他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结合,使得诗歌既有历史感又不失个人的抒情色彩。
  1. 文化影响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文人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让后人能够通过诗歌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 文学价值:林光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风貌,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学技巧。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以下信息需要注意:

  • 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 阅读其他与明代相关的作品,如童冀的《过安庆谒余忠宣公祠》,可以进一步感受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色。

《过同安谒余忠宣公祠》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世界,还可以感受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