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诩母挽

西风容易卷重帏,堂北萱花不耐吹。
何处罗襦埋壮母,至今霜露泣孤儿。
光华到老人咸愿,水菽承颜我合悲。
幽思临风一挥洒,溪流南去绿漪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张诩母挽》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明代东莞人。林光是一位有着深刻儒家思想的学者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与教育上有显著成就,而且其文学作品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题张诩母挽》正是他在文学上的一次尝试,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诗中“西风容易卷重帏,堂北萱花不耐吹”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西风吹动厚重的帷幕,堂北的萱草承受不住秋日的凉意而凋谢。这种景象寓意家中有位壮烈的母亲,尽管已经离世,但其哀伤仍然影响着家人。“何处罗襦埋壮母,至今霜露泣孤儿”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对亡母深切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无尽关爱。这里的“罗襦”指的是古代妇女穿的衣服,被埋入土中,暗示着母亲虽已逝去,但她的精神和爱依然如影随形,影响着活着的人。最后两句“光华到老人咸愿,水菽承颜我合悲”反映了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生者情感的影响。在这里,“光华”可能指代的是母亲的光辉,她的精神一直照亮着后人的生活。“水菽”可能是一种农作物,代表着简朴而长久的生命力。这两句表明,无论年龄多大,人们都会怀念母亲,也会因她的存在而感到悲伤。

《题张诩母挽》作为林光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对其个人情感的一次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家庭的珍贵情感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