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容易卷重帏,堂北萱花不耐吹。
何处罗襦埋壮母,至今霜露泣孤儿。
光华到老人咸愿,水菽承颜我合悲。
幽思临风一挥洒,溪流南去绿漪漪。

题张诩母挽

西风容易卷重帏,堂北萱花不耐吹。

何处罗襦埋壮母,至今霜露泣孤儿。

光华到老人咸愿,水菽承颜我合悲。

幽思临风一挥洒,溪流南去绿漪漪。

注释:

  1. 西风容易卷重帏:西风吹动帘幕,使沉重的帷幔也变得轻快起来。
  2. 堂北萱花不耐吹:堂北的萱草花承受不住西风吹打。
  3. 何处罗襦埋壮母:不知道什么地方有母亲穿过的罗襦被埋藏。
  4. 如今霜露泣孤儿:现在霜露都因哭泣而湿润了。
  5. 光华到老人咸愿:光华降临到老人身上的愿望。
  6. 水菽承颜我合悲:水豆承载着容颜,我也感到悲伤。
  7. 幽思临风一挥洒:在微风中沉思,思绪如流水般流淌。
  8. 溪流南去绿漪漪:溪流向南流淌,水面上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亡母的悼亡诗,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对亡母的思念之情。首句“西风容易卷重帏”描绘出秋风扫过的景象,暗示了母亲的去世,使得家中失去了往日的温馨与安宁。接下来,“堂北萱花不耐吹”则表达了家中的萱草在秋风中凋零,象征着母亲的离世让家里失去了欢乐和生机。
    第二句“何处罗襦埋壮母”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母亲离世后家庭的悲痛和空虚。这句诗中的“罗襦”指的是古代妇女所穿的丝织品,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而“埋藏”则表达了这种温暖的消失和家庭的凄凉。
    第三、四句“光华到老人咸愿”和“水菽承颜我合悲”,则是诗人对于母亲生前的美好记忆和对亡母的深切怀念。这里,“光华”象征着母亲的智慧和美德,“水菽”则代表了母亲的勤劳和朴实。诗人通过对这些美好品质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
    最后两句“幽思临风一挥洒”和“溪流南去绿漪漪”,则是诗人将内心的哀伤化作文字,以诗意的方式抒发对亡母的追忆和哀悼。这里的“幽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临风”则象征着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而“溪流南去绿漪漪”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流动和变化,如同溪流一般曲折蜿蜒,最终流向远方。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亡母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伤。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丰富的意象,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