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杖何曾吝,浮云只自阴。
春花方蓓蕾,天地与歌吟。
自尔穷幽兴,何须问赏音。
钟期双耳孔,千古杳难寻。
以下是对《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十三·山行》逐句的释义、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最后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句释义:
- 藜杖何曾吝:藜是草名,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手杖,意为使用这样的手杖并没有丝毫吝啬。
-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动,遮蔽了天空,这里形容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
-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 天地与歌吟:天地之间充满了歌声,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
- 自尔穷幽兴:自己因此更加沉醉于山水之间的幽静之美。
- 何须问赏音:没有必要向他人询问欣赏美的声音和意见。
- 钟期双耳孔:传说中的钟子期有两只耳朵,能够听到音乐的微妙之处,此处比喻诗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 千古杳难寻:这种美好的境界和声音,千年之后仍然难以寻找到。
- 译文注释:
- 藜杖何曾吝:用藜草做的手杖,怎么会觉得吝啬呢?
-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来飘去,只是遮住了天空。
-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开始开放。
- 天地与歌吟:自然界的声音伴随着歌唱。
- 自尔穷幽兴:自己因此更加沉醉于山水的幽深之中。
- 何须问赏音:不需要向别人询问如何鉴赏这些美妙的声音。
- 钟期双耳孔:传说中的钟子期拥有两只耳朵,能够听出音乐的细微差别。
- 千古杳难寻:这种美好的境界和声音,千年后依然难以寻觅。
作品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同时,诗人也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评析:
林光的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情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林光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他的这种风格不仅在当时受到欢迎,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了学习的榜样。写作背景:
林光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光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悟,也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思潮和文化现象。因此,在评价林光的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艺术价值,还要考虑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后人传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