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中秋赏月和章方伯

阅世空惊四十霜,年华如月到中央。
褰帘共赏人非少,袖手还容我在傍。
眼底毫芒堪遍烛,酒中斟酌岂须忙。
八闽诗料元无限,暂借银蟾一夜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试院中秋赏月和章方伯》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林光,字缉熙,号南川,又晚年自号南翁,东莞(今属广东)人。明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筑室榄山,拜陈献章为师,得到白沙学问精粹,成为白沙第一弟子。在林光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和文学上有着不凡的成就。
  1. 诗歌原文
    阅世空惊四十霜,年华如月到中央。
    褰帘共赏人非少,袖手还容我在傍。
    眼底毫芒堪遍烛,酒中斟酌岂须忙。
    八闽诗料元无限,暂借银蟾一夜光。

  2. 诗歌赏析

  • 主题与思想:《试院中秋赏月和章方伯》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阅世空惊四十霜,年华如月到中央”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和岁月无情的认识。
  • 艺术表现:林光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眼底毫芒堪遍烛,酒中斟酌岂须忙”通过视觉和感官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而“八闽诗料元无限,暂借银蟾一夜光”则展现了他对家乡文化深厚的感情以及希望在短暂的夜晚里尽情享受这种文化的美好。
  • 情感表达:整首诗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未来的思索。通过对中秋佳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林光的《试院中秋赏月和章方伯》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传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