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璧挽诗

已矣九川子,临风增惋伤。
俄成蕉下鹿,竟作井中桑。
宿草秋迷冢,陈编夕在床。
四枝丹桂好,云路看联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文璧挽诗》是明代诗人倪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承载着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的载体。《李文璧挽诗》便是这样一件艺术品,通过倪谦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探讨:

  1. 作者介绍:《李文璧挽诗》的作者是倪谦,字克让,号静存,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倪谦出生于明朝的应天府上元,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正统四年的进士出身开始,他经历了出使朝鲜的历练、侍奉太子及顺天乡试等重要事件。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倪谦的人生阅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诗歌原文:已矣九川子,临风增惋伤。俄成蕉下鹿,竟作井中桑。宿草秋迷冢,陈编夕在床。四枝丹桂好,云路看联芳。
  3. 诗歌鉴赏:《李文璧挽诗》作为倪谦的作品,以其简洁而深情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一个文人在生命终结时刻的内心世界。首句“已矣九川子”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哀思;“临风增惋伤”则展现了诗人面对朋友离世时的情感波动。随后两句分别以“蕉下鹿”和“井中桑”比喻朋友的境遇和命运,既有现实生活的艰辛,也有对友人未来的担忧。最后两句“宿草秋迷冢,陈编夕在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寄寓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留恋。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细腻,通过对自然和人事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李文璧挽诗》是倪谦以一位文人的视角对友人离世所发出的感慨。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友谊价值的深刻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