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矣九川子,临风增惋伤。
俄成蕉下鹿,竟作井中桑。
宿草秋迷冢,陈编夕在床。
四枝丹桂好,云路看联芳。
【注释】
已矣:完了。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的敬称。
逝水:喻指年岁,逝水指岁月流逝。
俄成:不久就成为。蕉下鹿:比喻隐逸之士。
井中桑:比喻隐居生活。《后汉书·逸民传》载:“汉顺帝时,蜀郡南安人巨鹿人李固,字子麟,少游太学,明经博览。”他“常以书自娱,每览史传,睹其人贤,或至垂泣,但坐席未温而已。同郡南阳赵咨,亦性孝行修立,而家贫无以供丧。固乃变服徒行,负笈不远千里,到咨家致吊焉。咨感其义烈,为起庐舍,供给之,遂与俱学,遂博通典籍”。后来赵咨死了,李固为他守丧,守丧完毕之后,李固又回到原籍去种地了,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再回去学习,李固说:“吾方优游乡亭之上,求索前圣之遗言馀业,以卒余年耳。”《后汉书》本传说:“李固字子麟,汉顺帝刘保时为大司农、太尉。”
宿草秋迷冢,陈编夕在床:意思是诗人看到坟头野草长满了,而自己还在读书,不禁感到惆怅,想到自己一生所学,如今只能放在书柜里了。
四枝丹桂好,云路看联芳: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够像桂花一样,在高高的云端上飘洒着香气,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仕途上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赏析】
这是一首挽诗。全诗抒发了对亡友的怀念之情。
首句点明了挽诗的主题——哀悼亡故之人,用“已矣”两字概括了亡故之人的结局,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亡故之人的无限哀思。
二句通过描写亡故之人临风感叹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亡故之人比作“蕉下鹿”,寓意其已经遁入佛门,不再问世事;同时也暗指亡故之人曾为官一任,如今却成了隐士,远离尘世。这种情景对比,既展现了亡故之人生前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离去的惋惜之情。
三句通过描绘亡故之人最终成为了隐士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他生前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这句诗中的“竟作”,意味着亡故之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竟作”二字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仿佛是在感叹人生无常,无法改变命运的结局。
四句则是对亡故之人的坟墓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宿草秋迷冢”,形象地描绘了坟墓周围的草木茂盛的景象,仿佛在暗示亡故之人的英名永垂不朽。同时,“陈编夕在床”也体现了作者对亡故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还在与他共读书籍,探讨学问。
五六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亡故之人的悼念之情。这里的“四枝丹桂好”,指的是桂花四季常开,芳香四溢。而“云路看联芳”,则寓意着亡故之人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才华和品德依然能够影响他人、造福社会。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亡故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希望他的精神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这首挽诗通过对亡故之人生前的生活和死后的影响进行描写,展现了他对亡故之人的无尽哀思和深切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